学工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学工风采 > 正文

致敬“大体老师” !用特别的方式与你“再见”

发布时间:2025-03-24 发布人:王悠 叶晓丽 作者:李紫妍 谢雨含 徐祉洋 王悠 吴择忱 王舒宜 康恒睿 林语瞳 朱映心 浏览次数:


“无言良师,授吾医理;敬若先贤,临如活体。”对医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是通向医学之路重要的学科,而每一位医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不仅有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老师,还有躺在解剖台上的“大体老师”。

                             

烛光映杏林,无言胜千言。在医学的神圣殿堂中,正是这样一群特殊的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为医学教育与研究照亮前行的路。默哀、献花、鞠躬、宣誓……每年初春,在温医大《局部解剖学》开课之际,一场纪念“大体老师”的生命文化教育仪式都会如期举行。

3月23日下午,温州医科大学千名师生与七位遗体捐献者的家属共聚学生活动中心,在庄重和肃穆中完成了这场感恩追思会。校党委委员、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李军红,温州市红十字会、校团委、基础医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

犹如大旱之后的一场甘霖,那纯洁的灵魂,在另一个生命上悄然延续” “我们是您未曾谋面的学生”……活动现场,同学们通过介绍遗体捐献者生平事迹、献唱、诗朗诵等方式,向捐献者及家属致以崇高敬意。艺术表达与医学人文精神交织成对奉献者的深切缅怀,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生命故事在追思中焕发光彩。

仪式尾声,师生手持素菊列队缓行,在遗体捐献者的纪念桩前垂首默哀三躬。“正心恭行,追深辨细;德彰术精,修成大医。”最后,全场医学生庄重宣誓,许下医者仁心的诺言。

人体科学馆内,举行了7位“大体老师”骨灰归还仪式。

这次送别的7位“大体老师”中,有一位瑞安老兵叫胡俊荣,他戎马半生,战功赫赫;铮铮铁骨,为国为民。“任何有缺口的治疗坚决不做,要完好无缺地捐出去!”在签署好捐献协议后,胡俊荣给自己和家人立了这样一条铁律。在生命征途的末尾,这位军人用莫大的毅力忍受着病痛,完成了最后的行军。他把为人民服务的最后一站,定在温州医科大学。

谈及丈夫,陈冬岚多次哽咽。在她的描述里,军旅生涯虽聚少离多,但胡俊荣却是一个浪漫的人,他会在第一封信里写道“你好,请允许我的自我推销,本人属公鸡,心性温和,心地善良!”他给妻子总共写过一百二十多封信,每一封信都是先写了一遍,再正式地誊抄一封给爱人。退伍之后,两人终于有时间团聚,奈何世事难料。 回忆起丈夫最后的日子,陈冬岚说他的遗言竟然是,“不要打针、不要进ICU!”我这辈子也忘不了,他跟我千叮咛万嘱咐的是,不能让遗体留一个切口,这成了他不可触碰的底线。在他的影响下,2018年,陈冬岚和儿子也分别登记成为人体器官(遗体)捐献志愿者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大体老师”许岳林先生,曾是温州本土培养的第一批临床医生。从14岁开始为共产党“走交通”,再到解放后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最后作为无言良师结束人生的旅途。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里,恒久不变的,是为国为民的炽热底色。在谈到丈夫捐赠的契机时,何爱春回忆道,“他把恩师金志庄先生‘没有解剖学,就没有现代医学’的话记了一辈子,早在2015年,就选择成为一名遗体捐赠志愿者。”许岳林始终把对社会的贡献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他生前常说,决不当‘医匠’,要做名实相符的‘医师’。”如今,何爱春也在他的感召下,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她说,想把丈夫的这种精神一直传承下去。

据温医大人体科学馆副馆长杨新东介绍,浙江省红十字温州医科大学遗体接受站于2016年成立,截至今年3月,已接受书面登记269人次,实现捐献136例。目前,学校年均接收志愿捐献遗体十余例,虽呈稳步增长态势,但对照每年70余具的教学需求仍存缺口,他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加入到捐献志愿者的行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选择让生命的意义在时间的长河中奔腾不息。“大体老师”用身躯托举起了医学巍峨的群峰,用生命点亮了生命。

“彼之血肉,吾之医理”,致敬每一位无私奉献的“大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