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科研成果 > 正文

王万铁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eLife》发表

发布时间:2024-03-19 发布人:刘凤英 作者: 浏览次数: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所的王万铁教授及其团队在自然科学领域权威期刊《eLife》在线发表题为“Gut microbiota-derived gamma aminobutyric acid from metformin treatment reduces 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inhibiting ferroptosis”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王万铁教授(最后通讯)与祝京旭院士为通讯作者,王方岩副教授(排名第一)和硕士研究生刘秀洁、黄富荣并列第一作者。该研究首次发现,二甲双胍通过增加肠道菌群来源的γ-氨基丁酸(GABA),能够有效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这一发现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手术和移植中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机制复杂,涉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个环节。如何有效减轻这种损伤,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王万铁教授及其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降糖药物,除了其调节血糖的作用外,还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代谢,增加GABA的产生。GABA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抑制性调节作用。而在这项研究中,GABA展现出了其在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的新功效。

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二甲双胍治疗能够显著增加肠道内GABA的含量,进而通过抑制铁死亡(ferroptosis)过程,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细胞死亡方式,与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密切相关。王万铁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二甲双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GABA代谢,进而干预铁死亡过程,从而保护肝脏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新机制。这一发现不仅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也为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未来,这一研究成果有望为肝脏外科手术和移植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该研究也展示了肠道菌群与肝脏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肝脏疾病。

王万铁教授是一位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多年来,他深耕于这一领域,致力于揭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并探索有效的防治手段。王万铁教授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脏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防治手段以及临床应用等。他带领团队从不同角度、不同水平深入探讨了多种中西药物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效应,并阐明了其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这些研究不仅为临床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万铁简介:

病理生理学教授,病理生理学和内科学博(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员、温州市“551人才工程”首届第一层次培养人员、温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温州市优秀教师、温州医科大学教学名师、中国首届好医生继续教育“钻石讲师”。现任温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主任,温州医科大学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所中方所长,兼任世界华人医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第一、二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第八、九届)、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第一、二届)、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炎症及感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理学会理事、浙江省生理科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温州市生理科学会理事长、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及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常务编委等职。历年来一直从事病理生理学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内科)工作。申报并完成各级科研课题70余项,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种科技奖励6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45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申报并完成各级教改课题50余项,发表教学论文50余篇,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等各种教学奖励25项,著书60余部。

王方岩简介:

医学博士,副教授,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生导师,来华留学生博士生导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访问学者。现任温州医科大学微生态与宿主炎症相关疾病研究所执行所长,兼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营养食品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产业促进会微生态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近年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总影响因子90以上,参加国家级课题5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4项、横向课题3项;并成功转化专利2项。主编教材一部(《病理生理学》),参编教材四部(《病理生理学应试指南》、《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等)。